专栏 > 珊言良语

年轻人的送餐员梦

前阵子读的一则新闻,提到马来西亚统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,39万名或72.1%大马教育文凭(SPM)毕业生无意继续升学,而选择进入职场,同一篇报导也提到零工平台可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,他们当中有人觉得,就算学习成绩优异也未必找到好工作。

这些17岁至18岁的年轻人对升学不感兴趣,原因有三,包括:零工平台获得更多就业机会、受社交媒体影响,以及认为学习优异也未必找到好工作。有个受访者说:“我看到很多高学历的人,很难找到工作,甚至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,最后也是从事送餐员或电召车司机。”

这篇报导引起各方热烈讨论,大家讨论的方向不免都往:”现在的孩子怎么都不爱读书,不上进了““年轻人那么短视”“教育的失败”等等角度来检讨。

其实每一个年代的大人,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有意见是很常见的,记得我中学毕业,想念新闻传播学院,想要当记者,当时好些大人的意见是:

“为什么要那么好高骛远?记者一个月能赚多少钱?”
“为什么不努力一点考上工程系?”
“女孩子当老师不错,以后结婚可以照顾家庭。”

我爸爸说:“学一门手艺,以后去哪里都能找吃,好像学剪头发或当裁缝。”

可是大人们,我想当的是记者,记者啊!

我一向不是好孩子,所以这些大人的话我都没听,我就去念我想念的,后来从事我喜欢的记者工作,至于辗转换了行业,也是另外一个故事了。

大人会给的那些意见当然也不是想要害我们,但那些所谓的意见和经验后面,是他们这些年来累积的经验,在他们的年代,他们的想法是能行的,也因为这样的想法,他们过着可以养家活口,安稳的生活。

但到了我们这一代,整个社会在改变,从经济的变化让我们能受比他们更高的教育,资讯的开通和交通的便利,在在改变了一个世代的面貌,他们的意见在于我们的年代,已经不是真理了。

其实每一个年代的大人,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有意见是很常见的。(图片来源:unsplash)

后来我长大了,当了记者,做了很多我喜欢的工作,回归家庭也继续写文章、演讲、出版书籍。一次我问爸爸:“为什么当年你会建议我当裁缝或理发师?我根本对这两样工作没有兴趣啊!”

爸爸说:“因为当时我不知道时代改变了,在我的年代,没有人会去考虑什么兴趣,大家都想办法赚钱以便能让家人吃得饱,我不知道原来时代已经改变了,后来你们时代出现的很多工作,在我的年代是根本很难想象的。”

看起来对职业看法的盲点,在每一代都会出现。我带的中小学生,这些年来大部分都想要当YouTuber,想要去电话店工作,他们的父母跟我说起都翻白眼,说以前我们的志愿都是:工程师、律师、老师等等,怎么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?

每一代的孩子不一样是当然的,因为大环境不一样,接收的信息不一样——这一代的孩子是在网络里看到世界的模样的。

此外,孩子对未来的想象除了网络和学校的教导之外,家长也是其中一个窗口:我们华人家庭对钱这回事很看重,鼓励孩子努力读书时也会说“努力读书,以后才能赚多一点钱”。

但,我们的孩子是有思考能力的,当他们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,起薪两千五,工作四年才三千八,而开Grab和送餐“一个月四千不是梦”,且“再拼一点六千也常有”时,他们自然会产生“不如不念书,中五毕业马上去工作”的想法。

世代在更迭,但孩子们透过父母的眼光看世界还是不变的。父母的社交环境,平日看的读的,跟孩子聊的,带孩子去涉略的地方,都是孩子对他们未来想象的基础。

学生考完SPM之后不想升学,想当YouTuber或开Grab送餐,是果不是因。行行出状元,市场是残酷的,今天的年轻人也和我们当年一样,需要经历这一切,再慢慢确定他们的路向的,不是吗?

延伸阅读:许慧珊专栏《珊言良语》其他文章

版权声明  本文乃作者观点,不代表《访问》立场;本文乃原创内容,版权属《访问》所有;若转载或引述,请注明出处与链接。
分享文章

您觉得这篇文如何?

评级 4.5 / 5. 评分人数: 35

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

请订阅我们的频道

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

许慧珊

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,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。著有《单身俱乐部》、《无聊才结婚》、《快乐女人》及《左雍右为》等。现致力推广社运、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。

我有话说
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,
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